村里介紹1(光明、啟明、文澳所)
分隔線
中央內容區塊
啟明派出所
中央里、中興里、長安里、重慶里、啟明里、復興里
中央里
中央里古代的位置在媽宮城內之中央,是古代最熱鬧的地方。當年天后宮周邊有所謂一市七街。一市是天后宮前廣場的菜市場。七街是:左營街、大井街、倉前街、左營直街、左營橫街、渡頭街、海邊街。這一條街約一百戶左右商家,眾商雲集,是早期經濟商業中心,為澎湖縣最早之舊街,亦是澎湖縣保有最多項古蹟及最多間古廟的一個村里。轄內天后宮宮乃全台最早創建的廟宇,原名娘媽宮,相傳建於明代初葉,後以媽宮為該地地名。明嘉靖42年(西元1563年),俞大猷剿倭勝利擴建之。萬曆20年(西元1592年),明軍剿倭大勝,又加重建,亦有以此為始建焉。明天啟4年(西元1624年)俞咨驅逐荷軍,再予重建。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施琅襲澎,宣稱曾得媽祖庇佑,翌年清廷晉封天妃為天后,其廟遂稱天后宮。現殿宇建於日據大正12年。為馬公舊市區內重要觀光據點之一,加上鄰近中央里保存區,周圍古蹟成串分佈,吸引為數不少的觀光客。其廟埕前廣場常有居民閒聊於樹下,或小孩嬉戲於前。周圍的民宅已由住宅用途改為觀光民俗藝品店。
中興里
中興里古代稱「埔仔」,「埔仔」是形容空地或荒地的意思。範圍包括現在的中興里及光復里一帶,在古代由於居民稀少而得名。因位於「媽宮城」外,亦有「城外」之稱。居民稀少以捕魚或農耕為業,主要古蹟為觀音亭古剎,並有著名的觀音亭風景區。觀音亭為清康熙三十五年澎湖游擊薛奎所倡建,內供奉南海觀音菩薩,為本縣佛教聖地,亦為重要古蹟之一。近三百年來,屢經重修。期間於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一度為法軍所毀,廟內之名貴古物與觀音佛像亦被法軍所掠奪,劫受廟貌全非。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總兵吳宏洛始捐銀重建。日據時期昭和二年又再重建一次,民國四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鄉賢郭石頭等聚資重修,於民國四十八年五月十八日落成。觀音亭不但為馬公地區信仰中心之一,且具區域性旅遊點的特性,平時香火極盛。其廟埕及埕前廣場為附近居民晨間運動的場所。又因鄰近內港及青年活動中心,加上面對剛興建好的內海海水游泳池,常吸引相當多的當地與觀光客人潮。
長安里
長安里在清朝屬「北甲」,北甲遺留有古蹟主要為北辰宮,當年北甲居民多是作糕餅的師傅,是故有「北甲好龜粿」的諺語。 三甲的掌故 在清朝雍正年間,馬公市區尚未建城,居民不多,地名叫做「媽宮社」(以媽祖廟為地名,閩南話「廟」叫做「宮」)。「社」中只有三個聚落,聚落地名叫做「甲」,如目前的「東甲」(啟明里一帶),「南甲」(中央里一帶),「北甲」(長安里一帶)。 這「三甲」目前還遺留的古蹟主要是廟,如「東甲宮」(啟明里北極殿),「南甲宮」(復興里海靈殿),「北甲宮」(長安里北辰宮)。 「三甲」,大已被遺忘,但先民生活文化目前七、八十歲的馬公市區高齡居民卻還記得的一句俗話:「東甲好筆尾,南甲好櫓尾,北甲好龜粿」。 這是說明當年「東甲」居民多是讀書人,「南甲」居民多是船家以捕魚及擺渡為業(櫓,是船槳),「北甲」居民多是做糕餅的師傅(龜粿是閩南話,解讀成國語便糕餅的好手)。
重慶里
重慶里在清朝屬媽宮社之「東甲」,日治時代則稱「北町」。轄內有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奉祀城隍爺、香火鼎盛。城隍廟於康熙二十二年,台灣入清翌年,清廷建澎湖水師副將署于媽宮澳,立廟於署之東,乾隆四十四年澎湖海防糧補通判謝維祺以廟狹隘非敬神之道遂改建於今址,有碑記尚存。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時為法軍所焚毀,十二年通判程邦基率民重建。後再重修數次,以民國二十二年之修建規模最大。媽宮城隍廟早期為馬公地區的信仰及商業中心,隨著市中心地位的轉移,鄰近商業活動的衰退而盛況不再。日據時期的市街改正計畫亦使得廟埕大幅縮減,活動空間及意象盡失,且因周圍汽機車停放的問題,影響到廟埕及廟前道路的使用。
啟明里
啟明里在清朝屬媽宮社之「東甲」,日治時代則稱「北町」。居民以商家為主,轄內俗稱「東甲宮」的北極殿為居民主要信仰中心。
復興里
復興里位居媽宮城內西南郊,清朝時稱為「南甲」,日據時期屬「南町二區」,光復後稱為復興里,大部分為住宅區,早期居民多以漁業維生,故有「南甲好櫓尾」的說法。光緒十三年營造「媽宮城」時,由於「南甲」靠近海邊,而當年來往大陸、台灣本島的商船都在「南甲」海邊靠岸,因此「南甲」就成為「媽宮社」的唯一熱鬧市肆,一直到光復前後還是馬公市區繁榮地段。轄內著名古蹟有順承門於媽宮古城在日據時代時,因興築馬公港及都市計畫,將古城牆拆除,僅剩順承門、大西門及附近一小部份的城牆。順承門段附近的城牆為附近居民所利用,作為圍牆使用,大西門段的城牆則為澎防部的圍牆。順承門不但是知性之旅的古蹟據點,又因離海岸不遠,登城可一覽海岸美景,常為居民及遊客所駐足停留。
光明派出所
光明里、光復里、光榮里、西衛里、重光里、朝陽里、陽明里
光明里
舊稱「火燒坪」,過去澎湖群島漁產豐富,夏季,先民在居處門前廣場搭建曬魚用的架子曬魚,該蓬架稱作「坪」,但時日一久架上充滿魚腥臭味,當冬天來時,即放火燒掉蓬架,就是「火燒坪」的由來;光復後,才改名為「光明里」。該里目前近600戶,1800口,多眷村及榮民,居民生活緊密,治安狀況單純,轄內有馬公國小、文光國中等二所學校。
光復里
光復前聚落名稱為「媽宮街城外」,光復初期正名為「光復里」,沿用迄今。光復初期的光復里尚包含現在的「中興里」、「光榮里」、「光明里」等數里,確實劃分年月,暫時難以考究。該里現約850餘戶,2700餘口,居民以商業為主要;因該里緊鄰第一、二漁港,故海產事業發達,海埔路、三民路,海產店、特產行聚集,每逢夏天觀光旺季,旅遊業者都會帶領觀光客前往該處品嘗澎湖的道地海鮮;另縣政府更在第一、二漁港間興建「菊島之星」,嚴然成為本縣市區觀光的新地標。
光榮里
過去為「火燒坪」的ㄧ部分,舊稱「火燒坪下社」,光復初期自光復里劃分出來,合併於光明里,60年代初期,才獨立為光榮里。 該里目前近1200戶,4000口,居民生活緊密,治安尚屬單純;轄內「龍行新城—貿商十村」大樓群,於95年3月完工並眷村住戶完成抽籤,嚴然成為馬公市區新地標;另「光榮碼頭」,過去為亂葬崗,鄰近火葬場,自縣政府幾年的遷墓政策及將火葬場遷移,再加以美化,該處已成為民眾黃昏跑步運動,觀看夕陽,夜間散步乘涼的最佳去處;又消波塊,經本縣詩詞作家題詩作對後,亦值得賞析。
西衛里
西衛里古稱即為「西衛」,名稱由來與駐軍守防有關。明朝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登陸澎湖後,立即派兵駐守西北方海岸,因而取「西衛」作為地名,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清朝時代仍沿用舊名,叫做「西衛社」。西衛里現約1280餘戶,4300餘口,自市區東西向道路三多路、四維路、五福路、南北向光復路開通,及所轄澎湖技術學院94年升格為科技大學後,發展更加迅速,外地人口不斷遷入,造成該里人口組織愈趨複雜。每於晴朗的日子,光復路上隨處可見曝曬於陽光下,香Q遠近馳名的「手工麵線」,更常為民眾返台時最佳之『拌手禮』。
重光里
舊稱「後窟潭」,經過明、清、日據時代長達四百多年均未改變,至光復後才改為「重光里」。先民所以取名「後窟潭」,因里內有三個天然小池塘,當時該村座落「媽宮城」後面,故稱之。現今該三個小池塘已埋掉一處,遺留的兩個分別稱作「日潭」與月潭」,合稱「日月潭」。重光里西、北面過去為潮間帶地形(現部份已開闢為港口),盛產螃蟹,故該里沿海小型漁業發達。居民500百餘戶,1700餘口,乏公寓大廈,人口結構相對緊密,治安較為單純,以胡姓、呂姓為大宗。
朝陽里
舊稱「紅毛城」,主因清代荷蘭人(紅毛番)據台時,在此處築城,以城名為地名;日據時期則改稱「紅木埕」;光復後再改稱「朝陽」,沿用迄今。 該里現約2100餘戶,7300餘口,所轄多為公寓廈(青雲大樓、香花園、南供大樓、龍騰居、祥園五、六期、華陽、三星大廈、…),人口交往較為疏離,故治安狀況較為複雜。所轄有馬公高中、中興國小兩所學校,又轄內武聖廟,供奉關聖帝君,為信仰中心所在;轄區民眾以士、工、商為主。又望安、桶盤、虎井離島民眾多遷居於此
陽明里
陽明里過去為「紅木埕」的ㄧ部分,民國六十八年七月由朝陽里辦公處劃出,獨立成一里,取名「陽明里」。民國69年,第一、二漁港狹小不敷使用,政府沿舊台電發電廠、新生路、忠烈祠、文石書院、西文祖師廟前範圍,大量填海造地後,幅員擴增。該里目前近700戶,2300餘口,居民以商業活動為主要。縣內二座主要市場均屬該轄(澎湖魚市場,每日晨間5至8點購魚民眾絡繹不絕;北辰市場,每日8至13時熱鬧非凡),已漸漸成為夏季觀光客遊覽之必到之處。
文澳派出所
光華里、石泉里、西文里、東文里、前寮里、案山里、菜園里
光華里
光華里於民國75年由當時「自勉新城」新眷村的設立及結合鄰近原有的機關、學校、孕育而成,亦大多數為退役軍官或者眷屬,因此稱之為「光華」。光華里以「自勉新城」為中心,東有澎湖風景管理處、西有中正國中、南與菜園里為鄰、北為澎湖火葬場所在、人口分佈以眷村人口居多,近年來外來人口有逐漸增加之勢,村里內職業特性單純,多是退役軍官或者眷屬,顯少部份為公教人員。里民宗教趨於多元化,以佛教居多、道教、基督教、次之。
石泉里
在明、清朝代叫做「石井社」,因在西南方角落有個自然破裂的石孔,只有一台多尺深,卻能不斷地湧出泉水,水質極好因而得名。清朝光緒18年(公元1892年)改為「石泉社」,屬「嵵裡澳」管轄,日據時期仍叫「石泉社」,光復初期,石泉、前寮、菜園三個村落合為一里,稱為「三合里」,民國40年開始實施地方自治;才分開各自獨立成為三個里。石泉里由於位在馬公本島中央,明、清两個朝代都不曾部署軍防,「石井社」自有居民四百多年來,在早期的冷兵器時代,從未被戰亂蹂躪過,因為「社」的位置是在澎湖島群「內陸」,海戰不在此地發生,而且距離「媽宮城」有一段距離,「陸戰」也未被波及。中正新城(因鄰中正國中而名)原為農地及荒地,於72年間興建,原名為「山後」,居民來自澎湖各鄉市及離島,屬新興社區。石泉里居民以「陳、許、莊」等姓居多。
西文里、東文里
明朝嘉靖42年,就叫做「暗澳」,是澎湖有文獻根據的最古老地名之一,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台灣通史-城池志」記載:「明嘉靖42年,俞大猷都督征海寇林道乾亂後駐偏師築城暗澳…」。明朝時代,西文里有「暗澳」、「隱澳」、「隱澳」三個不同的地名;清朝時代也有「案澳」、「安澳」、「文澳」三個不同的地名。這六個地名的含意,可以解釋為「敵人看不到」、「安全」之意。清朝時代西文里的正名是「文澳社」,包括現在的東文里,早年的東文里又叫「小暗澳」、「暗澳底」,光復後两里才分開。西文里距馬公港口約2公里,在古代馬公港是敵軍、海盗常登陸的重要港口,因此元、明、清三個朝代的澎湖地方政府都設在西文里。如元朝的「巡檢司」、明朝的「安撫司」、清朝的「巡檢司」、「台灣澎湖海防分府(海防糧捕廳)」、「澎湖廳」、「文廳堂」等。「文廳堂」是指清朝代的文官衙門,即「巡檢司」、「海防糧捕廳」、「澎湖廳」等。另一種解釋是,「文」是指「文石書院」(今孔廟),「廳」則指「澎湖廳」,「澳」是行政區域,明朝是指聚落,清朝是指類似現代的鄉公所所在地。自清朝晚期,經歷日據時代以至於現在,許多人仍叫西文里為「文澳」,是含有此地是「文化發達地區」之意,因為「文石書院」(清朝時代官民合辦的學校)及文官衙門,都設在這裡。西文里居民以「林、陳、李」,東文里以「蔡、陳、莊」等姓居多。
前寮里
在明、清朝代,官府取名「煙墩仔社」,而先民自行取名為「前寮」,這情形相當特殊,官府所以取名「煙墩仔社」,是因為前寮里海岸有個高地,向南能看到嵵裡里海岸,向西能看到馬公港。而先民所以自行取名為「前寮」,是因為「寮」這個字在古代是「茅屋」的代名詷,且在「前寮」的前面各島嶼都沒有茅屋,因此自稱是澎湖最前面的茅屋-前寮。在古代「煙墩仔社」屬「嵵裡澳(鄉)」管轄,守軍也曾取名「前瞭」,原因可能是指向前瞭望及符合先民自取的「前寮」這個地名之意。先民自大陸移民澎湖時,多在澎湖南方海岸登陸,登陸地點就是島的前面(前寮一帶海岸登陸),因此從「寮」的分別方向,可知先民移民澎湖有先來後到之分。「寮」是用最簡單的建材搭蓋而成,開始時只有一幢,後來的移民凡是血緣、地緣相同的所謂同鄉,就在一起建「寮」比鄰而居,因而漸成族群聚落。前寮里居民以「黃、高、張」等姓居多。
案山里
清朝早期叫做「案山仔社」,晚期稱為「小案山社」,屬「東西澳」管轄。案山里原址是在測天島,光緒22年(公元1896年),日本因為要在測天島闢建軍港(澎湖海軍要港部),才將村落遷到現址,1896年日本人稱村落現址為「大案山」,村落原址測天島為「小案山」,後來叫「小案山」為測天島。由於測天島的形狀像古代官府升堂辦案用的高腳桌(古代人稱高腳桌為案),加上該島距「澎湖廳」衙門不遠,也就是說,測天島像擺在衙門前面的一張案子而得名。「案山漁火」是澎湖舊八景之一,因先民全部以捕魚為業,加上測天島沿海避風,又盛產丁香及鱙仔魚,一年四季都能出海作業,每天晚上「案山仔社」沿海漁火點點,是澎湖一大特色。此外,案山里的居家建築所以特別整齊,是1896年日本「澎湖列島行政府」長官(類似現在的縣長)田中綱常事先規劃的,建村後,整個村落的房子就像分列式軍隊一般整齊。案山里居民以「歐、鄭、蔡」等姓居多。
菜園里
於三百年前黃姓先民在菜園裡落戶時,選擇鄰近村落的低窪地,即今興仁水庫西側一帶種植包心菜及大蔥,由於菜園特別多,先民就取菜園作地名。從黃姓居民族譜記載,三百年前菜園里的居民都姓黃,是個同一血緣的族群。清朝時代及日據時代叫「菜園社」,屬「嵵裡澳」管轄。菜園里距離「媽宮」(馬公)不遠,走路腳步放快,約半小時就到,居民種植自種自賣,清早就挑著大蔥,載著包心菜,趕到「媽宮市仔」(今馬公市中央街天后宮前的菜市場)販賣,「擔(挑)蔥賣菜」這句俗話可能由此而來。菜園里居民以「黃」姓居多。